在竹子分子生物学方面,率先在国际上开展竹子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(Tree physiology,2007,第一作者,已用于副研究员评审;Planta,2009,通讯作者;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(JXB),2010,共同第一作者)。竹子开花基因的功能研究证实竹子PpMADS1基因不仅具有促进拟南芥等模式植物开花的能力,而且是竹子开花的早期标志基因(Planta)。利用水稻基因组成果解决现有竹子分子生物学中的疑难问题(JXB)。近年来被Physiologia Plantarum等SCI杂志邀请为竹子分子发育方面文章的审稿人。在浙江省“十二五”的“毛竹新品种选育与育种技术创新”中,利用小RNA开展竹子遗传调控和建立毛竹新品系的SNP检测体系(已成功实现了毛竹四个新品种检测)。
在林木遗传育种各领域,主要参与“十二五”项目的桉树抗寒分子机理研究,筛选国外引进桉树品种的抗寒基因(Biologia Plantarum,2014,第一作者);薄壳山核育种方面,在国际上提出了高稳定性及易动态观察的花粉体外萌发方法,并利用该技术揭示在不同水合温度、萌发温度和微生物互作对花粉萌发能力的影响(Scientia Horticulturae,2015,第一作者,2022,通讯作者),还提出一个新的基于温度和可照光预测薄壳山核桃花期的数学模型(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,2020,通讯作者)。
在林木与微生物互作方面,发现具有抗病虫害应用前景真菌Meira geulakonigii(Mycosystema,2010,通讯作者);分离到彩色豆马勃与马尾松互作时的高敏感基因(Mycological Progress,2014,共同第一作者);发现生防真菌炭团菌sj18的杀虫作用及机理(Fungal Biology,2021,通讯作者),获得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资助。